许多杰出的理论家在工程的深入推进中鞠躬尽瘁,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薪火相传,赓续前行,孕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花繁果硕。
多年来,工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工程实施的过程作为造就人才的过程。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薪火相传,赓续前行,尽显坚定信仰与火热襟怀。正是因为他们,这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才愈加坚实稳固。
他们立足岗位,潜心耕耘,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担当思想启迪者和引路人。
截至今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达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14.4%,其中专职教师增幅达65.5%。
数据迅猛增长,映射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壮大。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大批工程专家在讲坛默默耕耘,践行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崇高使命。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工程专家勤奋耕耘,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广聚英才、着眼长远。工程聚焦未来,不断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加强理论界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人才长期规划,制定《2020—2024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做好“四个一批”人才培训班相关工作,举办各层级研究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超13000人;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对任课教师示范培训,连续举办骨干研修班,培训8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业者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崭露头角,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担当大任,一批结构科学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研究基础扎实的创新团队竞相涌现。
如今,工程已经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新局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遥水阔,前路迢迢;真理如炬,使命在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永不停息。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提供理论支持,谱写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