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政背景
通常,如果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们就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65岁以上人口约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可以说,我们是“未富先老”。这无论是对社会养老能力、养老保障体系,还是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我国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哪些新形势、新情况
1.老年人口规模大。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l亿人的国家。据预测,到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人,2050年将达到4.37亿人,这么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远远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数。
2.老龄化势头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经出现3次生育高峰,随着这些人口陆续进入老年,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老年人口将呈现惯性快速增长的局面。据估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将达800万。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10,2008年约占1/8,预计2018年将占1/6左右,2025年将占1/5左右,2050年将占1/3左右,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3.高龄老人比例高。200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119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1%;2008年底,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到1806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提高到11.3%,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95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达2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给老年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带来新挑战,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老龄问题的严峻性。
4.老龄社会到来早。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一般是和现代化同步的,是“先富后老”,其老龄问题的暴露是分阶段的、逐步的,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西方国家近百年逐步显现的老龄问题,将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出现,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更为复杂,但留给我们的应对时间却非常紧迫。比较而言,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面临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
5.发展不平衡。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从区域看,东部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如上海市2008年老龄化水平已超过20%;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相对缓慢,个别省区如宁夏尚未进入老龄社会。从城乡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情况恰恰相反,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现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全国60%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这种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的状况还将继续发展,农村老龄问题将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相互交织,增加了老年群体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不同老年群体之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难度,让全体老年人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
6.牵涉的问题多。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赡养比结构、代际关系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社会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老年人文化层次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对敬老、养老、助老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提出了新课题。
三、正确认识关于做好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几个问题
1. 有人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我们的养老方式也要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以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中国原来一直是家庭养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对养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有自己的养老需求。同时,家里子女数量却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弱化,提高社会养老水平成了一个基本潮流。
但在养老问题上,中国并不适合照搬西方的社会养老模式。要通过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巩固家庭养老地位,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
2.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老龄化是中国的最大为危机,认为它将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既不能不承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也不能悲观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发展。过分看轻影响和过度看重影响都是不科学的。
不可否认,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对老龄化的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还相对比较“悲观”,甚至认为老龄化将会形成中国发展的危机。支持这样的看法的主要理由是,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相对弱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基金的压力会持续增加等。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地区政府把老龄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统筹谋划,积极探索有地区特色的养老制度和公共服政府这种行政作为,对制约负面影响和提升正面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实,换一种眼光看待老龄化,老龄化其实也能够带来市场的新机遇。
3.有人主张,为延缓或解决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刻不容缓。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应该说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有着某种关系,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产生又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不能完全用人口政策的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我国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受人口基数大和惯性增长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将持续增加。事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本国策不能动摇,坚持计划生育大的方向不能动摇,一旦动摇,低生育水平的大坝就可能溃堤,影响深远。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通过探索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路子,抑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激发出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化挑战为机遇,寻求“老龄化时代的人口红利”。
四、如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
1.着力构筑老龄战略对策体系,强化战略思维,从物质、精神、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方位准备。
2.着力发展老龄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老龄服务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3.着力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无收入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覆盖面。
4.着力建设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大力倡导健康老龄化理念,大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建设老年医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
5.着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关注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弘扬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优良传统,探索推进“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温馨家庭”试点,将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打造安全、便捷的居民生活圈。
6.着力完善老龄工作体系,继续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工作方针,规范发展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构建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格局。
五、重要论述
1. 4月26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2. 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看望老人时谈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
3.2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上强调,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应对的重大课题,要充分认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更高的站位审视老龄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统筹安排“十二五”时期老龄工作的基本任务,促进我国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