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选干试题资料

首页 > 北京公选遴选考试 > 试题资料

【遴选政策理论】如何破解青年婚恋焦虑(2)

北京华图 | 2021-06-21 09:52

收藏

ȡ

  社会婚恋焦虑在高校扩散

  曾修习过“恋爱必修课”的武大研究生陈婉认为,高校婚恋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同学们对爱情的好奇与向往,也可以缓解与日俱增的婚恋焦虑。

  在陈婉看来,近些年,关于PUA、出轨、家暴的消息越来越多,一些营销号专门靠挑起两性对立来吸引关注,引起社会婚恋焦虑。这种焦虑也影响到了大学生,这或许是婚恋课程火爆的原因之一。

  当社会婚恋焦虑逐渐在“象牙塔”扩散,高校学生不知如何开始恋爱、盲目开始恋爱、不愿恋爱的情况层出不穷。

  “刚确定可以读研,爸妈就开始催我找对象了。”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钟芸无奈地说。起初,钟芸以为在理工科学校,恋爱不会是难事,也曾和朋友立下“入学后一定要脱单”的目标。然而,几个月后她发现,遇到合眼缘的她没有勇气主动联系,常常接触的那些同学她又没有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抱着“指不定能脱单,再学习些恋爱小知识”的想法,选修了张晓文老师开设的婚恋课程。

  钟芸认为,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被“社会时间”所定义。随着年岁的增长,会承受更多来自父母与社会的压力。“每次看到地铁站墙上贴的‘湖北省硕博相亲’广告,我就会感到心惊。女生对自己的年龄本来就存在焦虑,读研之后,如果还没有稳定的婚恋对象,这份焦虑就会被无限放大。”

  和钟芸有同样焦虑的,还有武汉某部属高校的研究生汪晨。“怎么办,我会不会嫁不出去啊”已经成了她的口头禅。汪晨表示,自己的焦虑主要来自网上关于婚恋层出不穷的负面报道。每次看到这些消息,她都会觉得“不相信爱情了”,担忧自己是否能够遇到合适的婚恋对象。

  对汪晨来说,喧嚣的社会舆论已经影响了她对婚恋的看法。“我一方面渴望婚恋,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害怕。每次看到相关新闻和一些极端的评论,我就觉得就算找到了喜欢的人,也不敢恋爱,更不用说结婚了。”

  在过去一年中,湖北某高校大四学生万璟换了3个交友对象。

  “在没有更多约束的大学校园中,大家的节奏会变得很快。”万璟认为,现代社会留给大家了解婚恋对象的时间太短,因此恋爱也会更利己。

  在万璟心里,恋爱和结婚没有必然联系。“结婚会牵扯到两个家庭,需要考虑许多现实因素,难免让人感到焦虑。但恋爱不一样,就像交朋友、相亲,都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方式罢了。”万璟表示,如果对象会令自己感到焦虑,倒不如重新发展一段关系,只要避开之前遇到的问题,就能暂时缓解焦虑。

  婚恋焦虑不仅带来了恋爱的迷茫和盲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焦虑的极端化走向,“不婚主义”“不恋主义”在校园环境中有所滋长。

  “与其担心以后的各种摩擦,在自己就可以养活自己的时代,不谈恋爱是最轻松的生活方式。”这是武汉某高校学生肖琪的“人生格言”。

  肖琪觉得,“校园婚恋太幼稚,社会婚恋太功利,既然婚恋会给人带来焦虑,倒不如将之抛诸脑后,好好学习。”相比早年兴起的“丁克文化”,“不恋”成了校园“肖琪们”更为推崇的生活方式。

  在肖琪看来,婚恋是除去学习、爱豆、工作之外很小的一部分,并不值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另一个人身上,“恋爱的关系会影响未来人生规划,我不想被另一个未知的人束缚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