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给定资料1-3”,归纳概括各地基层治理的举措。(20分)
要求:全⾯、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1.这天,B市长江江⼼洲上的义安村“喜庆堂”⾥热热闹闹的,村民老赵⼉⼦的婚礼办得简约⽽红⽕。有人洗菜切菜,有人焖煮烹调,还有人专注摆盘,⼤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不⼀会⼉,原本空空的桌⼦上便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亲朋好友齐聚⼀堂,共同分享老赵家的喜悦。
说起老赵家的喜事,还有⼀番曲折。筹办婚礼时,老赵说:“娶妻⽣⼦是人生大事,再怎么砸钱、费事,也要到城⾥办婚宴才有⾯⼦。就这⼀个⼉⼦,还不风光点?”村党⽀部郭书记得知后,上门劝说:“进城要坐轮渡的,拖家带口多不⽅便!再说,城⾥租个⼤屏幕,就得七⼋千!吃饭店的酒席,哪有⾃⼰备料、亲戚帮厨划算?”老赵没吭声。郭书记进⼀步劝道:“你在饭店把门⼀关,除了亲戚,谁能瞧见你风光?在‘喜庆堂’办,村⾥人⼀⾛⼀过,还能够凑个热闹。再把鞭炮放放,不⽐城⾥欢腾?”
提起“喜庆堂”,老赵有些动⼼了。然⽽,当把新计划告诉⼥⽅时,⼜出现了插曲:外地的⼉媳妇,在⽹上咋也搜不到“喜庆堂”⼼⾥犯了嘀咕,⾮要进村⾥亲⾃看看,“喜庆堂”位于村党群服务中⼼内,从外观上很难看出端倪,⾛进⼤厅,却“别有洞天”。⾯积约200平⽅⽶的厅内摆放着⼆⼗余张⼤桌,桌椅板凳统统⽤红布包裹起来,正前⽅摆放着⼀块⼤屏幕,旁边还有⾳响设施。环顾四周,⼤厅的横梁上、柱⼦周边“喜事新办,节俭养德,⽂明理事”“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活”等宣传语随处可见,屏幕两侧还张贴了以“移风易俗、民风淳厚”为主题的宣传内容,图⽂并茂地宣传“破旧⽴新,婚礼丧事简办好”……整体环境既隆重⼜喜庆,⼉媳妇这才安下⼼,点头同意了。
“喜庆堂”创⽴于2017年。这⼀年,村民人均年纯收⼊达到2万多元,纯朴并注重传统礼俗的乡村婚礼开始被铺张的喜宴、厚重的礼⾦所取代。“那时候办婚宴,经常是⽐着铺张,有的人家能花两三年的进账,有些家庭为⼦⼥结婚不但花光积蓄还要背上⼀⼤笔债务,压⼒很⼤。”郭书记说。村两委班⼦认识到攀⽐、铺张、浪费之风不可长,便组织本村有威望、有影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成⽴了红⽩理事会,由村⽀部书记兼任会长,组织村民重新订⽴了村规民约,倡导礼俗回归纯与真。同时,村两委将村委会三层⼩楼⼀层的⼀半改建为红字标示的“喜庆堂”,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帮办协办红⽩事,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明新风。郭书记说:“这块地⽅原来是村⾥举办活动、接待游客⽤的,经过装修、置办,更适⽤于喜宴。只要村民提出申请,就能免费使⽤这⾥的⽔电⽓灶、桌椅碗筷、屏幕⾳响等。”
老赵提交“喜庆堂”的使⽤申请时,郭书记不忘提醒:“既然要在村⾥办就得守规矩,按照签订的协议办。酒席别超过20桌,每桌菜别超过500元,婚车别超过6辆……”
婚礼结束后,老赵喜滋滋地说:“光是菜,每桌就⽐饭店⾥省了1000多块,亲戚们帮厨递菜,也⽐在城⾥干坐着更有人情味。在‘喜庆堂’办婚宴,酒席的成本低,⼀般的亲戚朋友随个200块钱就⾏了,要是到市⾥办,没个400块钱拿不出⼿。”
“喜庆堂”的运⾏,破除了“人情债”滋⽣的土壤,减轻了村民人情负担。⾃“喜庆堂”启动以来,共承办各类宴席35次,共计节约资⾦70余万元,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