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 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热点链接】
1.“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4年3月20日新华社)
2.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我们都清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4年3月《中国教育报》)
【政策理论】
1.背景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意义
(1)拔尖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他们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持续跃升。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还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支撑。通过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对策
(1)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学科专业体系。高校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同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建立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积极拓展和推行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教育,强化项目驱动型学习,在有组织科研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平台、项目耦合机制,将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要面向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需求,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3)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模式将学生放到“卡脖子”工程和项目中培养,开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创新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平台,让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知识运用】
1.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请谈谈你的理解。
2.考虑到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政府决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指定人才培养和引进之前,领导人让你对本市人才现状进行调研摸排,你会如何做?
3.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政府计划举办一系列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作为活动组织者,你将如何组织?
4.小李硕士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到单位,因制定项目方案与其他同事有分歧,被其他同事孤立,情绪低落,无心工作,作为他的同事,你怎么办?
热点: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评分要点】
(1)能够表明自身观点。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讲话内容,并坚决贯彻执行等。
(2)能够分析要素的重要性。如教育在培养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则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载体,优秀的人才能够推动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能够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等。
(3)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如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国创新创业;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