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登革热、霍乱等传染性疾病,在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国家,呈现激增之势。据阿根廷媒体近日报道,2024年前三个月,美洲地区已报告了超过400万例登革热病例和1200多例死亡病例,约92%的登革热感染者生活在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组成的南锥体地区。除了南美洲之外,登革热疫情也在部分亚洲国家传播。我国周边马来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登革热疫情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印度尼西亚卫生部门最近在官方通报中表示,截至2024年第13周,印尼登革热确诊病例据报已达53131人,其中404人死于该病。
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然而也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对此,了解并预防这些传染病至关重要。另外,除了生活需求外,在我们的国省考中,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常出现的考点,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学习。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特定的方式感染人体,并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二、传染病分类
1.甲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乙类
(1)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三、传播条件
传染病流行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四、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通过鼻腔或口腔吸入后造成感染。如:麻疹、结核病、水痘、流行性感冒、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
2.消化道传播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污染食物、水源、餐具等,人们在进食、饮水时经口腔进入胃肠道造成感染。婴幼儿也可通过被污染的奶源、奶瓶、奶嘴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轮状病毒感染等。
3.接触传播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污染土壤、物品等,被传染者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物时造成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钩虫病、流行性感冒、白喉病等。
4.蚊虫传播
主要是吸血的节肢虫类,如蚊子、虱子、跳蚤、白蛉、螨虫等在叮咬皮肤时传播病原体。如:疟疾、莱姆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5.血液或体液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的血液或体液中,可通过输血、应用血制品、器官移植、性接触等方式传播给他人。如: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
部分传染病,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在自然分娩过程中通过产道传播造成感染。如: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等。还有一部分传染病会造成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孕妇阴道通过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