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业单位招聘面试:“气帅血母”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其具体体现及临床意义如下:
(1)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律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另外,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在脉中化血,使血量充足。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例如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阳浮发热证,方中重用黄芪,量五倍于当归,其理论根据就是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在活血药物中增加补气药以助行血,代表方如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证,重用生黄芪,气旺则能行血。再例如治疗胸中血瘀证的名方血府逐瘀汤,除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之外,加入柴胡、桔梗、枳壳升降胸中气机,气行则血行。
(3)气能摄血:即气对血具有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4)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血衰则气少。故临床上所见血虚之患者,均有气虚的症状。
(5)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