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3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沙尘暴黄色预警显示,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等地出现沙尘暴,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强沙尘暴。“这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大,是近10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说。
其实不仅是此次沙尘暴,京津冀及周边各地从3月初就开始接连拉响重污染天气警报。3月4日起,河北邯郸、廊坊等多地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3月9日,天津空气质量指数也破200。7日起,北京全域PM2.5浓度逐步攀升;3月10日,北京全市陷入“5级重污染”或“6级重污染”。
沙尘暴形成原因:
沙尘暴形成一般有3个条件:地表裸露,干燥少雨,以及冷空气影响。传统的沙土地,一刮冷空气,就会把沙尘卷起来形成沙尘暴。彭应登说,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没有太多办法治理,只能缓解。因为西北缺水地区大面积的地表荒漠化,在春季必然会产生沙尘暴,目前这种状况,很难从根本上扭转。
意义:
想彻底治理,只能从源头治理。然而,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这些戈壁荒漠,大多由于气候改变,干旱少雨、植被失衡,以及人为过度放牧砍伐开垦等,经过日积月累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治理就可以见效。
不过,我们可以逐步改善,通过建立防护林系,防风固沙,稳定植被,从而阻挡沙漠推进,减缓沙尘飞扬,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这就是我国上世纪早就开始实施的举世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虽然此次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但专家称,其形成或与华北地区的本地污染物有关。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从3月14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同华北地区近日的雾霾天气叠加,最终形成了此次复合型污染。
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蓝天保卫战”虽卓有成效,但还需久久为功,不能觉得差不多了,甚至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雾霾治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
楼兰古国,成为遗迹;大漠黄杨,横卧一地;黄沙戈壁,了无生机;飞沙走石,无处躲避;长夜漫漫,寒冷无比。去过无人区的人,就会体味到什么叫孤寂!什么叫静谧!什么叫天荒地老!什么叫人间地狱!如果再不治理,也许一些城市就会重复历史过去!
沙尘散去,蓝天回归。一切似乎归于平静。然而,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沙尘暴不是生活的谈资,而是渗入环境治理的沙子;也不是手到病除的小病灶,而是关涉艰辛而恒久的治理难题。无论植树造林还是遏制水土流失,无论草原种草还是治理土地盐碱化,都需再加把劲。
另外,此次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蒙古国亦受灾严重,3月13日晚至15日上午9时,蒙古国的暴风雪和强沙尘已致9人死亡、12人失踪。这也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