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水痘
1.病因及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6个月至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
病毒存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
2.症状
病初1—2天有低热,以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躯干,渐延及头面部、四肢。皮疹是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脚掌更少)。最初的皮疹是红色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左右变成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在病后一周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陈旧的皮疹已结痂,也有的正处在水疱的阶段,所以在病人皮肤上可见到三种皮疹症状:红色丘疹、水疱、结痂。出疹期间,皮肤瘙痒。
3.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因皮肤瘙痒,小儿常抓破皮肤,会造成化脓性皮肤病。可用炉甘石擦剂擦在皮肤上止痒,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搔伤皮肤。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病人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接触者检疫。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二)猩红热
1.病因及特点
猩红热为异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和健康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菌,也可经被病菌污染的食物、玩具等间接传播。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
(2)病后1—2天从耳后、颈部、腋下出现皮疹,并迅速蔓延躯干和四肢。皮疹细密,压迫可褪色。在肘弯、腋窝、大腿根等皮肤有皱褶处,皮疹十分密集,呈现一条条红线。皮肤瘙痒。
(3)面部潮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俗称“环口苍白圈”。
(4)发病2—3天后,舌乳头肿大突出,很像杨梅,故叫“杨梅舌”。
3.护理:
(1)病儿卧床休息,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2)注意口腔清洁,多用淡盐水漱口。
(3)按医嘱进行治疗,观察身体其他状况,防止发生并发症。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接触者要隔离至检疫期结束之后。
(三)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及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后获终身免疫。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尤以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加剧。
(3)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日后另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护理:
(1)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3)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
4.预防:
(1)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接触者应检疫3周。
(2)接触者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四)手足口病
1.病因及特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和春秋季是流行的高峰期。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该病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
2.症状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3.护理:
(1)卧床休息,供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忌冷、辛辣和过咸的刺激性食物,多喝水。
(2)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被褥、衣服要清洁,衣着要宽大,柔软,透气。
(3)慎服退烧药。
4.预防:
(1)及早发现,加强消毒工作,隔离病毒,对接触者进行隔离检疫。
(2)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餐具专人专用等卫生生活习惯。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定期对幼儿玩教具、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相关预防措施。
(6)加强幼儿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六)传染性肝炎
1.病因及特点
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等诸多类型,传播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其中甲型和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
(1)甲型传染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存在于粪便中的病毒污染了食物和水,经口造成传染。
(2)乙型传染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唾液、乳汁等体液中,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输血、医疗器具、虫媒等途径传播。
2.症状
无论甲型、乙型传染性肝炎,在症状上都可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
(1)黄疸型肝炎。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食物。病儿无精打采,乏力,脾气烦躁,易发怒。经一周左右,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异常。
(2)无黄疸型肝炎。与黄疸型相比,病情较轻。一般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无黄疸。
3.护理:
(1)休息: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疲劳过度。
(2)营养:多摄入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4.预防:
(1)接种甲肝、乙肝疫苗,保护易感者。
(2)注意饮食卫生,强调个人卫生。生活用品、餐具应专人专用。
(3)做好日常性的消毒工作。尤其是食具、水杯的煮沸消毒。
(4)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发现病情,要向防疫机构报告,对受到影响的地方进行专业处理。
(七)细菌性痢疾
1.病因及特点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于夏秋季多发。
2.症状
(1)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粘液及脓血。
(2)少数病人有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3.护理
(1)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病情好转后逐步恢复普通饮食,并加强营养。
(2)遵医嘱服药。急性菌痢的疗程为7—10天,若未按医嘱服药,治疗不彻底,易转成慢性菌痢。
(3)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净。
4.预防
(1)早期发现、隔离及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3)夏秋季可就地取材,采用集体服药预防的方法,如马齿苋煎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因及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鼻咽部,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在人体外的生活能力很低。多发于冬春季节,室内通风不畅,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流脑。
2.症状
(1)起病初似感冒,发热,寒战,肌肉、关节酸痛,但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不明显。
(2)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呈喷射状。
(3)病儿情绪烦躁,神智恍惚,嗜睡。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抽风、昏迷。
(4)发病数小时之后,皮肤上可出现血性皮疹,用手指压迫后红色不褪。
(5)颈后疼痛,有抵抗感,颈项强直。
3.预防
(1)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
(2)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冬春季,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
(九)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因及特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人和动物,特别是家畜、家禽均可成为传染源。
2.症状
(1)起病急。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
(2)2—3天后,体温可达40℃以上,抽风、昏迷。
(3)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使乙脑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下后遗症,如不能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
3.预防
(1)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
(2)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流行季节应充分利用蚊帐、避蚊油、蚊香以及各种烟熏剂(除虫菊、青蒿、苦艾等)防蚊、驱蚊。
【真题示例】
1.【单选】晨检时,保健人员发现,某孩子口腔粘膜有散落疱疹,手心出现同样疱疹,初步判断是( ),建议家长带到医院就诊。
A.麻疹 B.风疹
C.水痘 D.手足口病
1.【答案】D
【解析】手足口病的症状之一是在指(趾)的背面、侧缘、手掌、足跖,尤其是指(趾)甲的周围,有时在臀部、躯干四肢发生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水疱。题干描述的症状与手足口病的症状相符。故本题选D。
2.【单选】“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晒衣被”主要是为了预防( )。
A.泌尿道感染 B.麻疹
C.手—足—口病 D.龋齿
2.【答案】C
【解析】专家将手足口病的预防归纳为十五个字——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多通风、晒衣被。故本题选C。
3.【单选】保护水痘易感儿最有效的措施是( )。
A.预防接种 B.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C.提供科学营养 D.保证充足睡眠
3.【答案】A
【解析】接种水痘疫苗属于人工自自动免疫,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