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伦理层面上,它是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它是自 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在经济层面上它是在交易中用信任他人的契约获取价值的过程。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追本溯源,我国一直有崇尚信用的传统,但是回望当下,目前与社会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春秋战国时商鞅立下的圆木从未被人遗忘,“一诺千金”的成语依旧流传于世,“曾子杀猪教子”将诚信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头……一个个不朽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诚信精神。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尤其是信用的作用深入人心后,种种诚信问题也逐步显现,见诸报端。一次“严重交通失信”的背后可能是更多的安全隐患,一起“公众人物的学术造假”则会带来的可能是对文化传承的否定,一个行政工作中“公务员失信”带来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损害。
在诚信缺失的当下,有人发出感慨“信用常常不用争取而自行出现,信用一旦丧失,就很难完全恢复……”这句话描述了两种未来的图景,指导着我们社会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深思。
诚信氛围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沉淀、自发形成的过程。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信用经济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早已突破了规范行为的简单意义,成为了方便我们生活的支点。 市政大厅中,只需“刷脸”读取信用积分就可以获得贴心服务;签订合同时,权威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可以让我们的创业事半功倍;无人售货的小店逐步铺开,更是节省了开店者的人力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诚实守信会得到社会的推崇和信任,为个人的生活带来便利,更会塑造优质的社会风气,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良好的信用风气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个人绽放的诚信之花,带来的是诚信价值观的百花齐放。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虽然失信必将受到谴责和孤立,然而一旦损坏,社会的诚信体系再难重塑。人是 社会动物,彼此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和他人相关。一个人的失信将会演变成人人自危,人与 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将遭到动摇,并且必然会加大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缺乏人情味的“生人社会”就是因为无法再用道德协调而逐渐产生的。
那么面对这两种未来,我们究竟要何去何从呢?我们要双管齐下,建立推崇信任的社会。
我们要增强协同联动,用联合监督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同时做好优化服务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积极建立信用监督体系,对于失信的个人、企业对其出行、金融往来、经济行为进行多维度限制,该曝光的曝光,该惩戒的惩戒,建立失信名单、档案,将对其持续进
行后续惩戒;同时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开展联合激励,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诚信者提供一站式的贴心服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
回首改革开放的 40年,基于制度建设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正呼之欲出,它需要靠每个人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自发形成良性循环的大泽江海,整个中国的道德体系和经济发展也都将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