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事业单位备考资料

首页 >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资料

事业单位公基:继承

未知 | 2020-02-26 13:06

收藏

ȡ

  遗产范围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1.公民的收入;

  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继承的方式

  根据继承遗产的方式不同,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赠抚养协议继承。

  1.法定继承

  (1)法定继承的概念

  法定继承是指依照继承人范围、继承的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按照法律规定处理的继承方式,又称无遗嘱继承。

  (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①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配偶、子女、父母。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②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遗嘱继承

  【公证遗嘱】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录音遗嘱】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遗嘱的效力

  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时,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的遗嘱为准。

  3.遗赠

  指自然人通过设立遗嘱把遗产的全部或一部分无偿赠给国家、社会组织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并在死后生效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遗赠须由受遗赠人本人接受,不得转让。

  4.遗赠抚养协议

  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