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参加过正规培训的考生来说,在申论应试中最主要的障碍当数自已凭空构建的臆想(有些甚至是南猿北辙的原则性主观错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主观臆想体现了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方向性的偏差仍会或多或少地给申论成绩造成伤害,基于此,笔者将从申论的意识形态到实践操作以系列文章的方式还原呈现最客观的申论;本篇文章作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将从如何撰写出高分答案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禅述;
通过对不同层次和类型考场阅卷标准的梳理总结发现,在申论的阅卷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规范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作为阅卷者的行为准则和判卷依据,所以通过这个体系,我们可以轻易地反推出答题的高分标准,具体而言分为四个层次,而点多取胜则是基本最基础的一点:
申论考试在本质上是主观类试题,但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者是不能带有主观色彩的,因为人是思想的产物,有思想就一定会有偏差,在同一事物看法上会有出入,而如果这种主观性出现在阅卷中就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原则,故为了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公平,阅卷体系中除了实现双人阅卷取平均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设置答题标准(阅卷答案),阅卷者会依照阅卷答案来给分,根据统计结果来看,98.4%客观题的阅卷规则均为“踩点给分”,如国考10年的概括题分别是5个点和9个点(各10分)、11年的分析题为9个点(20分)、12年的概括题为9个点(20分)、13年的对策题为3个点(10分)、公文题为5个点(20分);
这些数据均表明,答案要点的全面与否是得失分的关键,故要想获取高分,首先要做到就是尽量的多写你认为正确的答题要点,多多益善;具体的方法除了下一篇文章中将提到的高效定位关键词及“三步走”的处理方法外,可行的还有“关键词的多样化表述法”,此方法用于同一要点的横向拓展,因为在未拿到阅卷标准之前,一切相关的表述都有可能成为得分点,故为了减少失分的偶然性,在同一要点的处理上我们可以多写同义或近义词句;如我们在形容一个人长相的时候可用美丽、漂亮,可用标致、端庄,还可用国色天香、花容月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天生丽质,甚至还可用……来表达(当然英文行不通),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字瑰宝不是用来看的,而是拿来用的,虽然这些词从言语语法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区别,但对言辞的理解已在行测中考查过,故在申论的运用中它们并与本质区别,区别只是有的词有分而有的词没分,但问题是除了阅卷标准之外,谁能百分百的确定谁是踩分点呢?所以,在不确定且有篇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关键词的多样表述法”减小失分的可能性;从真题来看,在国考10年的第一题中,“各管理部门存在交叉真空”这一点我们可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意思相近的词句来进行补充;“属于内海,无法与外界交换,污染无法自洁”我们可用“海水交换、自净能力差”;“积重难返,污染问题无法短期解决”我们可用“污染严重、治理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等,此类例子附拾皆是,不一而足;
总的来说,在踩点给分制的前提下,同一题写10个点得分的可能性必然比只写3个点的可能性要大,所以,在申论的答题过程中须谨记要点是多多益善;但随之而来问题是篇幅不够、层次条理混乱、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恰好又是高分答案撰写标准的其它要求,我们留在下一章中再继续探讨!